查看原文
其他

既要防控金融风险,也要避免矫枉过正

孙树强 看懂经济 2019-05-02


央行观察

看深度金融政策


近年来,伴随着金融发展、改革,我国金融市场取得了长足进展,但风险也如影随行。鉴于金融风险不断显性化,监管部门出台多项措施加强监管,金融行业风声鹤唳。我们认为金融风险要防范,但要把握一个度,避免矫枉过正,妨碍金融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金融市场与风险相伴而行,要客观看待这一特性,既要防范系统性风险,也要支持金融创新,寻求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平衡。


作者:孙树强博士,央行观察专栏作家


金融是经济的助燃剂。助燃剂既能促进燃烧,在控制不当的情况下也会产生火灾风险。近年来,伴随着金融改革、发展、深化,我国金融乱象显现,风险潜藏。有鉴于此,近两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加强对金融系统的监管,重拳出击,整顿金融乱象,无论是从金融机构、金融产品还是从金融渠道方面,采取多种措施着力堵住监管盲区。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也把防范金融风险提高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学防范,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金融市场无序发展所引起的美国次贷危机殷鉴不远,其对经济金融的冲击仍然令决策者记忆犹新。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位列三大攻坚战之首,防控金融风险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内容。然而,在严监管的背景下有一种误解,认为防范风险管的越严越好,似乎是把风险赶尽杀绝而后快,这样经济金融系统就安全了。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毋庸置疑的是,必须防范金融领域的系统性风险及其造成的严重破坏性,但是风险该如何防范?是防范风险于无形,还是规范金融业务发展,在不影响金融创新的情况下,使风险得到控制而不发生扩散?我们认为,加强金融监管的任务是防止系统性风险及其对整个经济金融体系所产生的破坏性影响,精准监管,因险施策,寻求风险防范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平衡,而不是把风险消灭、把金融系统管死。


 如何看待金融系统中的风险


金融是经营风险的行业,金融市场与风险相伴而行。简单来说,金融是人们在不确定环境中进行资源跨时期、跨主体、跨空间的最优配置决策的行为。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日新月异,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与此同时,风险也如影随形。无论是进行跨时期、跨主体还是跨空间的资源配置,都面临未来的不确定性。金融是与不确定性相伴而生的,如果完全没有了不确定性,金融也就会丧失很多功能。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金融业的最基础业务是资金融通,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就是信贷业务,而即使是最基础的信贷业务也是存在风险的。虽然银行在贷款之前会做各种尽职审查,但未来是不确定的,在经济下行、行业不景气等因素的影响下,企业经营可能遇到困难,导致企业无法偿还贷款本息。如果无法还本付息的贷款比例较高,也可能触发系统性风险。我国的国有企业高杠杆率和地方企业债务风险就是很好的例子。


“一个从不发生车祸或空难的世界,一定是一个没有汽车和飞机的世界。”那么一个没有金融风险发生的世界,也一定是一个金融功能不能充分发挥的世界。严重的车祸和空难对于乘客来说,绝对是致命的系统性风险,但我们没有因为车祸或空难而不再乘坐汽车和飞机,也不应该因为存在金融风险而把金融的手脚捆绑起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增加主动安全配置,使汽车、飞机更加安全,从而使汽车、飞机的舒适、便捷功能发挥的更加充分;对于金融体系也是同样,我们应该建立健全金融调控措施,在防止金融风险积聚扩散的条件下,充分发挥金融配置资源的作用。


当然,金融功能充分发挥并不意味一定存在很大风险,良性发展的金融体系本来是应该分散风险的。之所以存在金融风险的积聚扩大,是因为金融系统或实体经济结构已经失调紊乱,我们的任务是将失调的金融系统矫正(或实体经济)过来,但不能矫枉过正。要把握一个度,我们都知道过犹不及的道理。


风险是利润的一个来源


100年前,弗兰克·奈特在《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一书中探讨了企业利润的来源问题,并明确了风险和不确定性之间的区别。奈特认为,风险是可以用概率度量的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则是概率分布未知的风险。进一步,奈特认为之所以企业获得的利润大于0,是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利润是企业家为减少不确定性而付出的努力的回报。本文中我们不对风险和不确定性进行详细的区分,而是交替使用这两个概念。


从理论上来看,在一个确定性环境中,如果某项活动可以获得利润,并且企业可以自由开展这项活动,那么市场就是接近于完全竞争的,最后单个企业的利润会趋近于0。但这与现实相距甚远,我们明明看到很多企业赚的盆满钵满,如何解释?如果抛却市场结构因素(如垄断、垄断竞争等),一个角度就是世界并不是完全确定的,很多活动都是存在风险的,企业承担了风险,在取得成功的条件下就会获得利润。无论是阿里巴巴还是腾讯,虽然现在已是在各自的领域呼风唤雨,但在初创时都是举步维艰,融资困难,很多人并没有预期到会有如此发展前景。也就是说当时对于阿里巴巴及腾讯的投资是面临风险的,如果经营失败就会遭受损失,但经营成功则可以获得巨额利润。而当时像软银一些机构对阿里巴巴的投资是承担了较大风险的,如果经营失败可能就血本无归。


金融风险的几种类型


既然金融业无法完全规避风险,就提醒我们要注意区别金融系统中的风险类型。


首先我们要区别个别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个别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不健康、不符合相关标准,存在关闭破产和亏损的可能性,这是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风险。而系统性金融风险则有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会在市场上引发剧烈的连锁反应,使经济和金融系统遭受重大冲击。


其次是要区别投机套利风险和与实体经济相关联的金融风险。资本具有逐利的本性,为了获取利润,一些资金可能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套利,当投机套利已成普遍现象,需要监管当局引起警惕,出台相关措施抑制套利行为及其引发的风险。另一方面,金融风险也可能是与实体经济结构相联系的,经济形势与经济结构可能催生金融风险。例如,金融危机之后为了刺激经济,我国实施了4万亿刺激政策,同时放松了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管控,在银行放贷存在偏向的情况下,国有企业杠杆率和地方政府债务大幅提高,导致近年来出现了风险迹象。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双管齐下,从资金的供求两端采取措施,既解决实体经济结构问题,也要从金融机构方面出台措施抑制信贷过度增长。


再次,要区别新经济和传统行业的金融风险。一方面要在不引发系统性风险的情况下,加大金融创新对新经济的支持力度,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另一方面,对于缺乏长期盈利能力、产能落后的僵尸企业,应坚决“断血”,让其参与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避免金融救助其苟延残喘,并产生金融风险。


我们之所以如此害怕金融风险,是因为金融风险的后果十分严重。这就提醒我们要从事前的角度防控金融风险,也要从事后的角度降低金融风险的影响。从事后的角度来看,要十分注重信息的传递、信用的构建和信心的建立。金融风险发生之前或之后,包括监管部门在内,很多人对于金融在干什么并不是了如指掌的,这就是信息不对称。如果连发生了什么都不知道,更别提采取何种措施了,这也是我国要加强金融业综合统计的原因。而对于信用,我们都知道它就像个懦夫,当风险来临的时候会跑的无影无踪。所以在风险发生时要采取措施,构建信用体系,使金融的血液依然能够流动,进而提高对未来的信心。


金融监管要重点防控系统性风险


我国医院给患者打滴流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无论你是什么病,严重与否,给你打滴流绝对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实际上,可能问题并不严重,吃点药就康复了,打滴流完全是用药过度。对于金融风险也是同样,要对症下药,避免过度治疗。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要分类施策,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市场金融风险情况,采取差异化、有针对性的办法。要集中力量,优先处理可能威胁经济社会稳定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问题。在监管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区分金融风险的类型,识别是个别机构风险、金融产品风险还是涉及整个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对于个别机构和产品风险要精准用药,同时要避免伤及其他。对于系统性风险则要深度体检,找出风险病因,进而采取适当措施,防范化解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要及时关注金融系统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警惕其可能产生的风险。例如,要注意对系统重要性机构的监管,如金融控股集团,一些领域的独角兽企业等。这些控股集团及独角兽企业由于体量巨大,如果出现问题会产生极强的负外部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发展全局、人民财产安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从发展的角度看,金融监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目前,金融科技方兴未艾,移动支付、电子支付、数字货币等等,都有可能引起新的金融风险,所以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管控,因势利导,精准监管,既要防控风险,也要留足空间,寻求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平衡,引导金融创新更多的为实体经济服务。 


几点建议


2017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做好金融工作的四个原则:一是要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源,二是完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体系,三是要提高防控金融风险能力,四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作用。防控金融风险不是不要市场,也不是把金融系统管死,要把握好一个度。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谈到货币政策操作时曾有一个很好的比喻,认为货币政策操作是一门艺术。监管也不例外,如何把握监管的力度,既能助力经济增长,又不发生金融风险,实现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也是一门较难掌握的艺术。


一是要提高识别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区别对待金融系统中的风险,因险施策。对待金融风险我们不能存在偏见,认为凡是风险都要消灭,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系统性风险。金融监管应准确识别系统性风险,进而实施精准打击,但不是将风险赶尽杀绝,而是在宽容创新的基础上,确保风险收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充分发挥金融助力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是尽快落实完善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同时探索开展金融业情绪调查。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的意见》,金融业综合统计是国家金融基础设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金融危机中,有很大的原因是我们不清楚金融市场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是否存在系统性风险。所以,要以金融统计为抓手,摸清金融业家底,做到心中有数,遇事不慌。另外,金融行业是受情绪影响十分严重的行业,投资者及金融机构的情绪对金融市场运行产生重要影响,要积极探索开展金融市场情绪调查,了解市场情绪动向。


三是完善宏观审慎政策监管框架。宏观审慎政策直接作用于金融体系本身,防范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美国次贷危机之后,我国逐步探索建立了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从2011年的差别化准备金动态调整到2016年的宏观审慎评估(MPA)及2017年将表外理财纳入 MPA 广义信贷指标范围,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不断完善。然而,宏观审慎监管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新现象,新问题,要有新措施。同时,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的目标、作用机制、是否存在冲突等问题都需要继续探索、讨论。


四是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经济结构。近年来,我国结构性改革已取得积极进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然而经济结构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僵尸企业、国企高杠杆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存量债务等一些问题都亟待解决。在很多金融问题都与实体经济结构相联系的背景下,要从根源入手,釜底抽薪,从资金的需求方发力,清理僵尸企业和过剩产能,降低国企和地方政府的杠杆率,推进经济结构优化。



央观好物推荐


数据隐私精品课 |  哈佛中国史  | 流利英语  | 旅行箱

红楼梦 | 小巧投影仪 | 莎士比亚 | 讲谈社中国史

文艺复兴三杰 | 罗马人的故事 | 小烤箱 | 洗碗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